普立茲獎又出爐了,每次電視新聞傳來有關報導,我都會幻想自己拿到這個傳媒界諾貝爾獎,一定比中六合彩和當選香港小姐開心十萬倍。可惜,無論我怎樣努力,今生都不會成為得主,因為我永遠寫不出一手漂亮美語,跟美國媒體絕緣。下一世,希望我成功投胎做美國人。
翻閱家中的《普立茲新聞獎名篇快讀》,既感動、又慨嘆。感動,因為每篇得獎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味故事。二戰時,希特拉在柏林災書,記者以旁觀者身分,除描繪場景,更集中寫出三個人物故事,藉細緻的描述勾勒出當時人們有理說不得的內心掙扎,與及捍衛公義與自保的思想鬥爭。
一篇三K黨員的人物特寫、原子彈墮落長畸的描述、身處龍卷風中心的記者自白、尼克遜訪華的舉動、非洲飢荒中骨瘦如柴的小童。每一篇得獎報導,都是一篇出色、細緻、具情感、有MESSAGE的FEATURE! 對,是我最喜歡的特寫手法 - 用記者的感覺、有趣的筆觸、大量的形容描述,來顯露社會真相。
可香港所謂的「專業」新聞人,在介定新聞時,往往將人物故事定性為等同濫情作嘢的「軟」新聞,先入為主貶低它的意義和重要性。在「專業」老行專眼中,啊,新聞是神性的,要有數字、要有高官、要是「本報全球獨家發現」、要有政府政策、要有名人回應、要快人一步.........這就是好新聞啦。什麼人物故事,唔該,開個BOX 400字幫我是旦寫幾筆。
我不明白,為什麼美國新聞工作者視為瑰寶、以普立茲獎作嘉許的人味故事,在香港傳媒人眼中,卻變成一句:「好悶,又係呢D窮人好慘故仔」?為什麼香港的記者,不可以從一個窮人的故事,倒轉反思現行的社會結構問題?
新聞於我來說,沒有軟硬之分,能夠觸動人心的,就是好新聞。請不要再跟我說,2020年的政府規劃藍圖據了解將會點點點,我可能明天死了也不定;也請不要告訴我,本港公廁數目由去年的一千個增加至今年的一千零一個,我想知道的,是香港有幾多人的家,小得連馬桶也放不下,他日日人有三急要跑500米去公廁解決的生活狀況。
以前,我很努力為香港人的故事奮鬥,卻遇上阻力。如今,我連這個平台也失去了。我開始反問自己,再繼續當記者,究竟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