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與柏林戀愛 - 遊記之二

愛上德國柏林,是因為很佩服德國人面對歷史的胸襟和勇氣。

柏林的大街小巷,都有一種很沉重的歷史感,香港人大多受不了,但我卻很想追尋揭開它的一段段往事。我遊歷柏林時,碰上二戰集中營解放紀念日,國家機關全部下半旗致哀。由國會大樓步行5分鐘,那個如中環般的心臟地段,建了一個紀念二戰大屠殺的紀念碑 - 那不是一個大大的標誌銅像,紐約建築藝術家Peter Eisenman,設計了2711個灰色的立方體,散落在地段的不同角落。在立方體中間前行,就如走進了墳墓,讓遊人在藝術中,領會那段黑暗歷史的殘酷與無情。

柏林到處都是藝術與歷史的mix & match,猶太人博物館其中一室的設計故意加入涼氣,令人不寒而慄。博物館是德國人用來肯定猶太人的成就、否定希特拉的「低等民族」之說。希特拉當年殘虐猶太人的罪行徹底曝光,德國人今天用「暴君」一詞來形容當日的國家元首。博物館字裏行間的描述,看得出德國人因為當年的暴行,至今仍不能昂首闊步。博物館的商店,沒有納粹紀念品、希特拉肖像出售,看得出德國人很認真、很嚴肅的對待歷史,不像新中國的A貨市場,到處兜售文革紅色物品和毛主席紀念章,令人質疑:文革的傷痛,在經濟騰飛的新中國,又再有幾多人認真思索?

柏林另一段歷史回憶,就是東西德分隔至統一的階段。冷戰時期共產統治下的東德人,出盡法寶越過圍牆,有人挖地下隧道、用降幅傘、汽車裝暗格。我最佩服的,是一名西德男子,欲接回東德的女友同聚,先在西德結識一名貌似其女友的女子,假裝跟她相愛帶她到東德旅行。其後男人在酒店盜取「假女友」的證件,交予他真正女友用以過關,結果兩人成功返回西德團聚,卻可憐那名「假女友」被騙財騙色。在一個又一個的逃亡故事中,我們看到人性掙扎求存的勇敢、創意和堅定。

柏林圍牆倒下的一幕,觸動全球人心,尤其那是在八九六四之後,德國在沒流過一滴血下體現了和平民主。在柏林圍牆倒下20年,來到柏林,心情是有點激動的。後來有德國人告訴我,20年後的今天,他們着眼的,已不再是那道激情,而是如何擺脫20年來也消滅不了的那道東西德經濟鴻溝。

因為二戰,德國人世世代代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心胸狹窄的人,只會批評他們是殺人民族;心胸廣闊的,自會懂得欣賞他們面對歷史的正面看待態度。尊重歷史,不是很多國家能夠做到,看看日本,還有它那討厭的靖國神社。下次到東京,走進靖國神社的博物館看看,便會明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