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佔據英國各大報小報頭版的,不再是金融海嘯,而是BBC爆出的一件醜聞。兩名DJ (Jonathan Ross & Russell Brand) 在老牌演員Andrew Sachs的電話中留言戲道:「Brand跟你個孫女上了床。」事件引來BBC接獲逾3萬個投訴,BBC就如港台一樣,命運坎坷。
我有興趣談的,不是BBC的前路,而是各大報章報道這宗新聞的手法。
小報連續一周將事件放在頭版,角度聚焦兩DJ - 玩名人eyecatching。大報如Times、 The Guardian、Independent等,不是每天也放頭版,只是Gordan Brown出來駡的一天、BBC高層辭職才當正經新聞做。大報的角度也不同 - 玩BBC:BBC是納稅人付錢的,怎麼會弄出這樣的節目?納稅人的錢,怎可花在這些無聊DJ身上?當然還帶出公眾付款給BBC的Licence Fee政策是否存有問題等。評論的深度,令我對公型廣播的了解增加不少。
這件事若發生在香港,我相信各大小傳媒都會聚焦什麼「教壞人」、「無監管」等層面,但又有幾多傳媒,可以趁勢帶出公型廣播的角色分野、其責任與私人機構之不同、納稅人的參與角色等問題?
新聞市場化、娛樂化是競爭激烈的大勢所趨,但香港傳媒的問題,在於「小報大報定位不清」,不像英國的報章,做cheap就cheap到死、扮high就要死撐high到底。適當時候將cheap變high、或將high變cheap,那種將新聞玩弄於掌心、出神入化之乾坤,真厲害。
香港的tabloid與infotainment沒有明碓界線,誰是大報誰是小報說不清,大報有時會變身小報,小報有時又要扮大報,那張陰陽臉,教人不知你想做什麼。不如仿傚英國佬?小報說:「tabloidization有何問題?我Cheap,但我賣錢。」大報話:「我做Gentleman都有市場,吹呀?」
2 則留言:
but here comes a dilemma...having a firmed standpoint is valuable...yet how to balance reality (i.e. profit vs losses) and motto (in a way the standpoint)....is the market in hk big enough to differentiate different types of readers or sadly there is only one mass market....those who cant fit into such will not survive......and no one can talk about dream or standpoint if survival is still in question???? i guess such tension not easy to be lifted up....
我也同意,香港的問題,也就在於市場不夠大,而且也不足夠養活特定市場的媒體(或者沒有水喉去照顧serious paper,不像電影界,有老細就有電影,沒有老細就收檔)。雖然,社會學角度上,到現在還存在很多質疑,是雞先還是蛋先的問題——是觀眾先要有infotainment的news,還是報章見蘋果賣得,先「驚死」來個蘋果化,像台灣……
香港以前也有企得很硬的serious paper呀——好似信報,到前幾年還是全黑白印刷、冇波經,小眾正經報,咩蘋果風都打不到它,吹呀?但是,現在不也是賣了給PCCW?這樣的市場這樣的年代,誰還敢出來說「這些新聞我們不做的」?還敢「唔駁料」?再者,就我在新聞行業短短的日子所見,行家、採主、版主也都是大轉位而已,經濟來了個壹周刊和蘋果的阿姐,法制版就連行乞都要報導,也是「市場」太小,多人走少人入行,來來去去都是幾個大傳媒集團的人,文化肯定會互相影響。對文字的重視,對新聞行業的專重,香港,是地利問題也好、文化問題也好,真是拍馬都唔會追得上英國。苦了的,也就是讀者,沒有選擇、睇份份報紙都是差不多同一個source,份份周刊都是廣告driven。
活在當下,我們只有「接受」這是一個悶死人的地方,或者,也越來越多身邊的朋友,主力看的是台灣、美國和英國新聞了……
Enjoy your stay in the UK ~~ Enjoy variety my dear :)
張貼留言